沈帥青:光污染猖獗 黑夜難再現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7/11/28 01:00

分享:

分享:

作者Facebook專頁

全球光污染持續惡化,國際學者發現多地已不見黑夜。燈火太通明不但危害動植物,更會滋擾人類,多國已立法規定晚上定時關掉或調暗燈光,本港宜急起直追。

權威期刊《科學》最新研究指,全球光污染隨LED燈普及日益變差,2012至2016年間年均上升2.2%,日夜已近乎無異。衛星地圖上除戰亂地區如敘利亞及也門,地球越趨燈光閃爍。

環保組織屢稱,黑夜燈光火著,易令夜行昆蟲撲燈死亡,青蛙一類動物更有失明之虞。候鳥亦會因人造光失去方向感,各國不乏迷途候鳥直撞大廈,甚至空中盤旋至餓死。

港大早曾指本港光污染絕冠全球,銅鑼灣崇光百貨上月起啟用全亞太區最大的戶外電視屏幕,灣仔區議員伍婉婷更不斷收到附近住戶的投訴。有居民表示,晚上如廁已不用開燈,甚至須戴墨鏡洗碗。

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是不少生物的晝夜節律(circadian rhythm),應屆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楊恩(Michael Warren Young)批評,晚上的人造燈光違反自然規律,損害人類的睡眠質素,亦增加癌症、抑鬱症等風險。

多地已陸續立法要求晚上定時關掉或調暗燈光,如「光之城」巴黎,早於2013年立法要求所有非住宅大廈,必須在凌晨1點前熄燈,只豁免了埃菲爾鐵塔與保安燈光,違者可罰750歐元(約6,992港元),重犯者更可被停電。政府稱巴黎每年可望節省2億歐元電費 ,減少25萬噸二氧化碳排放。

「不眠之城」紐約2015年推出類似法案,20層高以上的商廈半夜後若沒有人,必須熄燈,獲全市逾7成居民贊同。本港《戶外燈光約章》不設罰款,純靠商戶自律於晚上10點熄掉戶外招牌及廣告燈,相形見絀。

街燈是光污染的主要來源,英國2月起決定逐步調暗或拆除全國85%街燈。有意見認為街道變暗或令犯案率與交通意外率雙雙增加,惟倫敦大學學院(UCL)發現,調暗後未見晚上治安或交通惡化,反有助減少電費開支及光污染。

《科學》反映,傳統街燈設計不當,無法將燈光聚焦地面惠及路人,其中向上照的燈光最為浪費,構成嚴重光污染。不少新型街燈如IP66(見表)已是向下彎曲,亦多設有反光罩,利用反射原理照亮更大空間,皆能減少所需街燈。

環保政策向來因經濟因素停滯不前,但處理光污染成本甚低,只需少用電燈,紐約議員Donovan Richards Jr.直指是「常識措施」(common-sense measure)。本港未來能否活用此等常識,仍有待觀察。

如何減少光污染

  • 感應燈:電燈配備移動探測功能,只有感應到附近有人才亮起;荷蘭台夫特理工大學(TU Delft)發現,LED感應燈比普通街燈少用電8成
  • 街燈向下照明:研究指燈光分散或向上照,無法有效照亮地下,浪費之餘,更是光污染主要來源,故大部分新型街燈皆向下彎曲
  • 減少眩光:燈光太亮不止耗電,更容易傷害眼睛;市面有不少眩光燈膽(anti-glare blub),可按國際暗天協會(IDA)標準選購
  • 反光罩:據稱由著名發明家愛迪生年幼時發現,可用鏡子反映燭光,令房間更亮;新型街燈如IP66皆設有反光罩,藉增加亮度減少街燈量

撰文 : 沈帥青